“洪武三年苏州府入库丝八万斤、布二十四万匹,银六万七千四百三十二两......”

    密密麻麻的数据,看得人眼花缭乱,脑袋生疼。

    毕竟上面记录着整个洪武朝一整年的支出与收入,包括北伐粮草这些大头在里面,一桩桩一件件全都详细记录在案。

    经过李祺提醒之后,大明王朝主要的税收,基本上都是以实物为主,丝、布、粮、茶叶、瓷器等等,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资才是大明朝真正的财政来源,因此税银就显得比较少了,远远无法跟其他朝代相提并论。

    再加上现在还是明初,社会尚且没有恢复生产,这收税也收不上来多少。

    而户部那些尸位素餐的家伙,记账方式也十分简单直白,或者说落后,加一笔减一笔,原始得让人心疼。

    这还只是一个苏州府,就有这么庞大的计算量,要是把全国的州府加上,可想而知这计算量会有多么庞大了。

    很难想象,这些户部官吏手拿毛笔,一笔一笔地进行核算,那不得核算到猴年马月去?

    这还不是最麻烦的。

    最麻烦的是,物资的输送过程之中,还会有损耗,而这损耗是无法估算的。

    既然有入账,那就还有出纳,所以户部到了岁末时的出入账极为庞大。

    他们这种原始粗暴的加减算法,未必准确,还需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核算,又因为计算量惊人,所以又必须有专门的人员分头并进,各自进行核算,最终两相验证再来汇总。

    因为运输损耗的存在,再加上核算方式落后,就算户部官吏不断反复的核算,只怕最后算出来的,也只是一个虚数,不是什么具体的数据,说白了他们这是在做无用功。

    好在李祺会数算,什么方程式、微积分这些,他还是会的,拿着自制的炭笔,就开始聚精会神地算了起来,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。

    见此情形,老朱陛下和李善长都有些诧异。

    二人满脸狐疑地看着李祺。

    这小子不是在开玩笑啊?

    他难道真是神算子?

    挺专业的嘛!

    李祺用的是借贷记账法,这种复式记账法在后世各国被广泛应用,而且也最科学。